精神科 男科 妇科 儿科 产科 传染科 肝病科 肿瘤科 皮肤科 性病科 耳鼻喉 内科 外科 口腔科 骨科 神经科 眼科 中医科
疾病大全
预约挂号 咨询专家

胆管癌

首页> 肿瘤科> 胆管癌> 胆管癌病因> 正文

胆管癌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5-07-29 15:26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编辑:雪航 144人关注

摘要:胆管癌是指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的胆管的恶性肿瘤。胆管癌发生的病因可能与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有关。临床可实施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方法,但预后较差。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胆管癌的发病机制。

胆管癌是指源于肝外胆管包括肝门区至胆总管下端的胆管的恶性肿瘤。胆管癌发生的病因可能与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有关。临床可实施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方法,但预后较差。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胆管癌的发病机制。

胆管癌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胆管癌的发病机制:

胆管癌可以发生在肝外胆管的各个部位,其中以近段胆管肝门部胆管最多见,约占58%;中远段胆管分别占13%和18%,发生在胆囊管者占4%,另有7%为弥漫发生。

1.病理特征

1肉眼形态学分类:根据肿瘤的大体形态可将胆管癌分为弥漫浸润乳头状型、硬化型、结节型和乳头状型4种类型。这4种类型中以浸润型较多见,其次为结节型,而乳头型较少见。胆管癌一般较少会形成肿块,而多为管壁浸润、增厚、管腔闭塞;癌组织容易向周围组织浸润,常常会侵犯神经和肝脏;病人常并发肝内和胆道感染而导致死亡。

①乳头状癌:大体形态呈乳头状的灰白色或粉红色易碎组织,常为管内多发病灶,向表面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乳头状结构,排列整齐,癌细胞间可有出现正常组织。好发于下段胆管,易引起胆管的不完全阻塞。此型肿瘤主要沿胆管黏膜向上浸润,一般不向胆管周围组织、血管、神经淋巴间隙及肝组织浸润。手术切除成功率高,预后良好。

②硬化型癌:表现为灰白色的环状硬结,常沿胆管黏膜下层浸润,使胆管壁增厚、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并向管外浸润形成纤维性硬块;伴部分胆管完全闭塞,病变胆管伴溃疡,慢性炎症,以及不典型增生存在。好发于肝门部胆管,是肝门部胆管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硬化型癌细胞分化良好,常散在分布于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容易与硬化性胆管炎、胆管壁慢性炎症所致的瘢痕化、纤维组织增生相混淆,有时甚至在手术中冷冻组织病理切片检查亦难以作出正确诊断。硬化型癌有明显的沿胆管壁向上浸润、向胆管周围组织和肝实质侵犯的倾向,故根治性手术切除时常需切除肝叶。尽管如此,手术切缘还经常残留癌组织,达不到真正的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差。

③结节型癌:肿块形成一个突向胆管远方的结节,结节基底部和胆管壁相连续,其胆管内表面常不规则。瘤体一般较小,基底宽、表面不规则。此型肿瘤常沿胆管黏膜浸润,向胆管周围组织和血管浸润程度较硬化型轻,手术切除率较高,预后较好。

④弥漫浸润型癌:较少见,约占胆管癌的7%。癌组织沿胆管壁广泛浸润肝内、外胆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周结缔组织明显炎症反应,难以确定癌原始发生的胆管部位,一般无法手术切除,预后差。

2组织学分类:95%以上的胆管癌为腺癌,少数为鳞状上皮癌、黏液癌,囊腺癌等,在原发性肝外胆管癌中,以胆总管癌最多见,33%~40%;其次为肝总管癌,30%~32%;肝总管分叉处,为20%;胆囊管4%。

肝外胆管癌组织学缺乏统一的分类,常用的是按癌细胞类型分化程度和生长方式分为6型:①乳头状腺癌;②高分化腺癌;③低分化腺癌;④未分化癌;⑤印戒细胞癌;⑥鳞状细胞癌等,以腺癌多见。分型研究报告各家不尽一致,但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仍为乳头状腺癌、高分化腺癌,占90%以上,少数为低分化腺癌与黏液腺癌,也有罕见的胆总管平滑肌肉瘤的报告等。

以上就是胆管癌的发病机制的具体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身体健康。

小编推荐
胆管癌发病原因是什么 介绍胆管癌的症状有哪些 如何鉴别诊断胆管癌 预防胆管癌应该如何做呢 胆管癌的治疗方法介绍 胆管癌的饮食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胆管癌能活多久呢
您也可以通过百姓健康网手机版访问:
胆管癌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百姓导医台 胆管癌

评论区

本站图片仅为设计美化,与文章无关。如认为影响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