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男科 妇科 儿科 产科 传染科 肝病科 肿瘤科 皮肤科 性病科 耳鼻喉 内科 外科 口腔科 骨科 神经科 眼科 中医科
疾病大全
预约挂号 咨询专家

早产

首页> 产科> 早产> 早产治疗> 正文

早产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介绍

发布时间:2014-04-26 17:20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编辑:薛平 338人关注

早产是指在满28孕周至37孕周之间(196~258天)的分娩。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为各器官未成熟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早产儿死亡率国内为12.7%~20.8%,国外则胎龄越小、体重越低,死亡率越高。死亡原因主要是围生期窒息、颅内出血、畸形。早产儿即使存活,亦多有神经智力发育缺陷。中国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约15%早产儿于新生儿期死亡,近年来由于早产儿治疗学及监护手段的进步,其生存率明显提高,伤残率下降。国外学者建议将早产定义事件上限提前到妊娠20周。因此,防止早产是降低围生儿死亡率和提高新生儿素质的主要措施之一。

早产的诊断检查

  以往有流产、早产史或本次妊娠期有阴道流血史的孕妇容易发生早产。诊断早产一般并不困难,但应与妊娠晚期出现的生理性子宫收缩相区别。生理性子宫收缩一般为不规则、无痛感,且不伴宫颈管消退等改变。若子宫收缩较规则,间隔5-6分钟,持续30秒钟以上,伴以宫颈管消退>75%以及进行性宫口扩张2cm以上时,可诊断为早产临产。

  早产的治疗方案

  早产的治疗原则:若胎儿存活胎膜已破、无胎儿窘迫、胎膜未破,应设法抑制宫缩,尽可能使妊娠继续维持。若胎膜已破,早产已不可避免时,应尽力设法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1.卧床休息 一般取左侧卧位,可减少自发性宫缩,增加子宫血流量,增强胎盘功能,增加胎儿氧供与营养。

  2.抑制宫缩药物:

  (1)B—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可激动子宫平滑肌中的β2受体,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减少子宫的活动而延长妊娠期。但其副反应较多,特别是心血管副反应较突出,常使母儿双方的心率增快,孕妇血压下降。此外,尚有恶心、呕吐、头昏、出汗及血糖增高等副反应,应予注意。目前常用药物有: 1)利托君(ritodrine):150mg加于1%葡萄糖液500ml,稀释为0.3mg/ml的溶液行静脉滴注,保持在0.15-0.35mg/min滴速,待宫缩抑制后至少持续滴注12小时,再改为口服10mg,每日4次。 2)沙丁胺醇(salbutamol):口服2.4~4.8mg,通常首次4.8mg,以后每8小时口服2.4-4.8mg,直至宫缩消除时停药。

  (2)硫酸镁:镁离子直接作用于子宫肌细胞,拮抗钙离子对子宫收缩的活性,从而抑制子宫收缩。一般采用25%硫酸镁16ml加于5%葡萄糖液100~250ml中,在30~60分钟内缓慢静脉滴注,然后用25%硫酸镁20~40ml加于5%葡萄糖液500ml中,以每小时1~2g速度静脉滴注,直至宫缩停止。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呼吸(每分钟不少于16次)、膝反射(存在)及尿量(每小时不少于25ml)等。

  (3)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前列腺素有刺激子宫收缩和软化宫颈的作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或抑制前列腺素的释放以抑制宫缩。常用药物有吲哚美辛及阿司匹林等。由于药物可通过胎盘抑制胎儿前列腺素的合成与释放,使胎儿体内前列腺素减少,而前列腺素有维持胎儿动脉导管开放的作用,缺乏时导管可能过早关闭而致胎儿血循环障碍。因此,此类药物已较少应用,必要时仅能短期(不超过1周)服用。

  3.钙拮抗剂 抑制钙进入子宫肌细胞膜,抑制缩宫素及前列腺素的释放,达到治疗早产的效果。常用硝苯地平10mg舌下含服,每日3-4次,对母婴无明显副作用。

  4.镇静剂 镇静剂不能有效抑制宫缩,却能抑制新生儿呼吸,故临产后忌用。仅在孕妇精神紧张时作为辅助用药。

  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 为避免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在分娩前给予孕妇地塞米松5mg肌内注射,每日3次,连用3日。紧急时,经羊膜腔内注入地塞米松10mg,并行胎儿成熟度检查。

  6.其他 临产后慎用吗啡、哌替啶等抑制新生儿呼吸中枢的药物;产程中应给孕妇氧气吸人;分娩时可作会阴后—斜切开以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等。

以上就是百姓健康网关于早产的诊断与治疗的介绍,如果您对早产的诊断与治疗还有什么疑问的可以咨询在线的专家,想要了解更多有关早产的诊断与治疗的内容请到百姓健康网产科查看。

(责任编辑:薛平)

 


小编推荐
春季怀孕易早产!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 早产有什么早期症状吗? 抽羊水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早产应该如何处理呢 早产的治疗方法有什么呢 预防早产怎么吃比较好? 早产的并发症有哪些 引起早产的原因是什么
您也可以通过百姓健康网手机版访问:
早产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介绍
分享到:

评论区

本站图片仅为设计美化,与文章无关。如认为影响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

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