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问答

百姓问答 风湿免疫科 多肌炎
已解决

多肌炎与多肌痛如何区别

网友提问 浏览369次 提问时间:2016-02-04 15:04 回答数量: 2
患者信息:女 67岁 病情描述:

请问是多肌炎,还是风湿性多肌痛我四肢痛曾诊为风湿性多肌炎,服强地松治疗三年,停药后又复发。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53327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

类风湿应该规范化治疗,需要使用甲氨蝶呤或者来氟米特,这种药物起效很慢,但是长期使用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减少骨质破坏。指导意见其他的可以使用白芍总苷,雷公藤多苷等;如果配合中药的汤剂,效果会更好。类风湿很难治愈,需要长期坚持用药。

张劲 张劲住院医师 爱心医生 回答时间:2016-02-04 向TA提问

Ta帮助了1698

其他回答(1)

爱心医生住院医师 向TA提问

Ta帮助了412

病情分析: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局限或弥漫性炎症,可原发于心肌,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病因有感染、理化因素、药物等,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症状疲乏、发热、胸闷、心悸等。对于心肌炎的治疗目前临床尚无特效疗法,因而必须强调早期、综合治疗的方法。患者一旦诊断为心肌炎,应立即采取以下治疗措施,以免延误病情,错过治疗的有利时机。1.卧床休息早期、合理的休息极为重要,可使发生炎性病变的心肌尽快修复,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2.防治诱因心肌炎最常见的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因而要预防感冒,防止病毒侵犯机体。指导意见3.促进心肌修复心肌炎患者可吸人氧气及应用一些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以促进心肌的修复,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常用的此类药物有维生素C。辅酶Q10、肌苷等,在生活上注意;1.充分休息,2.加强营养心肌炎患者宜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以利于心肌的修复。

回答时间:2016-02-05
风湿病 黏多糖贮积症Ⅶ 痛风 脂膜炎

多肌炎与多肌痛如何区别

该问题还有1 个回答,点击查看

张劲 住院医师 爱心医生

回答于:2016-02-04

病情描述:请问是多肌炎,还是风湿性多肌痛我四肢痛曾诊为风湿性多肌炎,服强地松治疗三年,停药后又复发。

医生建议:类风湿应该规范化治疗,需要使用甲氨蝶呤或者来氟米特,这种药物起效很慢,但是长期使用可以有效的控制病情,减少骨质破坏。指导意见其他的可以使用白芍总苷,雷公藤多苷等;如果配合中药的汤剂,效果会更好。类风湿很难治愈,需要长期坚持用药。

多肌炎? 重症肌无力?

该问题还有1 个回答,点击查看

韩文敬 实习医生 爱心医生

回答于:2015-12-16

病情描述:3年前全身无力,检查CK是1671.住院治疗。一直伴有脸部发麻,吞咽困难。

医生建议:同为神经系统疾病,病理不一样。治疗也不相同。因对病情了解不够,如咨询请详细说明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发病准确部位,检查结果(磁共震照片,肌电图,检验报告),现病情详细症状,曾做过的治疗,越细越好,这对病情分析定性、评估及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多肌炎这样的疾病平时需要多多注意什么那?

该问题还有1 个回答,点击查看

杜澎 住院医师 爱心医生

回答于:2016-03-20

病情描述:大概是一个月之前的时候,我浑身肌肉疼痛,随后双下肢更是出现了无力,上肢无力,头晕去医院检查说是多肌炎,多肌炎这样的疾病平时需要多多注意什么那?

医生建议: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和适当进行体疗。 2.药物治疗 一般首选皮质激素治疗,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症状,早期应用效果好。泼尼松每日2mg/kg,当体温正常、肌力增强、肌酶恢复正常时改为隔日顿服,维持治疗2~3个月后开始逐渐减量。激素治疗无效者可给予免疫抑制剂,病情严重时也可采用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或血浆置换疗法。

多肌炎能否治愈?

该问题有1 个回答,点击查看

刘静涵 实习医生 爱心医生

回答于:2016-04-21

病情描述:曾经晨僵,疼痛难忍,后确认为多肌炎,中药效果不理想,激素类能减轻病痛,但治标不治本,该怎么办?

医生建议:您好,多肌炎为系统性结缔组织疾病,特点是肌组织出现炎症,变性等改变。可能是由自身免疫反应所致.已经发现在骨骼肌血管内免疫复合物沉积。必须限制病人活动,直至炎症消退.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选药物.对急性病人给予强的松素药物治疗。免疫抑制剂,包括甲氨蝶呤,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硫唑嘌呤和环孢菌素等,对仅用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人有益。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早日康复。

多肌炎伴有肺部纤维化

该问题还有1 个回答,点击查看

李小红 住院医师 爱心医生

回答于:2015-12-21

病情描述:多肌炎确诊一年半,伴有肺部纤维化,如何治疗?

医生建议:你好,你的情况可能是肺部有炎症,建议你到医院呼吸内科做相关检查,如胸部utx线,血沉,血常规副等,确定病因后处理比较好, 具体治疗由当地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决定.

最新资讯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