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男科 妇科 儿科 产科 传染科 肝病科 肿瘤科 皮肤科 性病科 耳鼻喉 内科 外科 口腔科 骨科 神经科 眼科 中医科

百姓导医台

医院查找
按科室 按疾病 按专科类型

湘乡市中医院

二甲 综合医院
10 我要评分

咨询本院专家 预约挂号

医院介绍

  • 湘乡市中医院
  • 医保定点
  • 综合医院
  • 中医
  • 公立
  • 二级甲等

巍巍东台山下,滔滔涟水河边,耸立着一座既具古典风采,又集现代气息于一体的现代化医院,她——就是被誉为“三湘名院”的湘乡市中医院。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固定资产由330元增加到3800多万元,已成为盛开在龙城大地上的杏林奇葩。前往就诊的患者来自祖国各地,遍及大江南北。年门诊诊疗近10万人次,收治住院近5000人次。在职职工27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18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75人。医院始终坚持“病人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从严治院,科技兴院,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办院宗旨。以“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发展专科”为办院方向。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提供优质服务,以“追求完美,永不满足”为质量目标。以“诚实守信,服务至上”为服务承诺。以“立足市内,早日创建好全省农村示范中医院”为发展战略。以人为本,注重突出中医特色,致力于中西医结合为发展思路。逐步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科研、康复、预防于一体的国家二级中医医院,是市医疗保险重点医院,湖南省农村示范中医医院,湖南省重点眼科中心,湖南省中医系统示范急诊科建设单位。医院先后荣获“湖南省放心药房”“三湘名院”、“湘潭市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湖南省消费者最信赖的医疗机构”及“四满意”服务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一、 弘扬国粹是医院发展的灵魂。

中医药历经数千年,为中华名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她独特而系统的科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对保护人类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突出中医特色,致力中西医结合”为发展思路。重点在发展专科特色上下功夫。坚持院有专科,科有专人,人有专长的原则。建院以来,重点发展了中医眼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针灸理疗科等重点专科。

中医眼科创建于1955年,是中医院创始科室之一,由湖南省名老中医,被誉为眼睛的“保护神”的刘拂刚老医生开创,主要运用中药治疗各种眼疾。在他的不断创新下,中医眼科迅速崛起,在传统局限的中医治疗方法外,逐渐引进较为先进的西医西药和手术方法,并自制眼膏和祖传秘方“八宝眼药粉”,为来自祖国各地的眼疾患者带来了光明。随着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发展,眼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70年代来,医院不断引进各种技术人才和医疗器械,引进新技术、开发新项目20多项。2003年被湖南省卫生厅定为湖南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中医内科,也是中医院创始科室之一,建院初期,凭着“一个枕头,三个指头”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某些疑难杂症的诊治上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1962年毛泽东同志提出“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后,使中西医结合风气逐渐形成。今天的中医内科,在继老一辈内科精英成海澜、刘济康、伍丙炎之后,又引起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中医内科骨干,如谭申生、李国成、成立新,周起蛟、周秋兰、钟起凤等,他们更是今天医院业务的台柱子。他们在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心衰、高血压、糖尿病等方面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

中医外科创建于60年代,以自制的膏药、末药等治疗外科疾病。1994年新建立西医外科后,引进各种手术治疗方法,使医院外科不断壮大。2000年以来,开展了各种下腹部及颅脑手术,如肝叶胆脾切除,结肠癌根治,血管神经吻合,椎间盘摘除,全髋骨置换,颅内血肿清除,高血压出血,小骨窗开颅术等大型高难度手术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尤其是2002年开展的小切口疝气修补术和痔疮射频仪的引进,更是为外科手术锦上添花,得到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

针灸理疗科创建于60年代,主要由临床中医师对患者进行传统的针灸治疗,从70年代开始对“聋哑”病人针灸治疗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1989年推广骨质增生仪治疗骨质增生效果显著。尤其是同年10月由科主任李中平医师发明的针灸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经验在湖南省针灸学会年会上作为重点推广。1999年自创循经治疗颈椎病被载入《世界医药成果经典》。

二、 硬件建设是医院发展的保障

在一张“一穷二白”的空纸上,要画出一幅幅美丽的蓝图是何等的艰难。俗话说“路不行不到,事不为不成”,有一份汗水就有一份收获。建院初期,一无资金,二无药品,三无用具,四无病房,五无器械,仅有13间破旧不堪的房屋。全靠当时工作人员自力更生,就艰苦创业。没有资金,职工自行从东郊长丰诊所、泉塘石狮江诊所等处各借100元,自筹100元,合计300元作为启动资金。没有办公用具就从职工家中把桌子、椅子、床铺等搬来医院。没有医疗器械则将职工原来行医的听诊器、注射器、洗眼壶、体温表等带来使用。在维修房屋时,职工利用休息时间运来木材,搬土砖,和砌 泥,当小工… …凭着一颗颗强烈的事业心,硬是把这个“家”建起来了。

通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固定产业已由300元增加到3800多万元。拥有先进的东软2800型全新全身CT机,500MA数字化X光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进口B超,全自动洗胃机,中心监护,中心供氧,自动传呼,心电监护仪,白内障超声乳化仪,母婴监护仪,全自动麻醉机,全自动电脑测片仪,全自动中药煎煮机,眼科显微镜,裂隙灯,实时荧光定量P.C.R FTC—2000型机及牙科综合治疗仪,射频治疗仪等价值1000多万元的医疗器械设备。尤其是2000年以来,仅仅用短短四年的时间,两栋耗资近3000万元的现代化急、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拔地而起,他们的建成不仅是市中医院近几年改革创新的硕果,也是中医院进入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的标志,更是中医院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三、人才储备是医院发展的基础

“医院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建院之初,仅五名工作人员,及至70年代初期,医院工作人员还大部分是通过学徒途径,均未进行过正规培训。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在人才培养上,立足把全面培养提高,优化整体素质作为培养人才根本任务来抓。同时对专业技术人才,坚持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使他们能安心工作,千方百计为他们搭建事业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技术骨干作用。

1、云集市内名老中医,开创技术优良源泉。

医院初建时,先后聘请了三代中医眼科世家出身的刘拂刚医师,他善于博取众家之长,又不被陈规陋习所拘,“三因”制宜,辩证灵活,见识卓越,学验俱丰。1964年被评为湖南省名老中医,是当时湖南眼科“三老”之一,誉为眼睛的“保护神”。

也有熟读经典,博学多才,精通中医内科,擅治疑难杂症,誉及县内,株洲、长沙、益阳、宁乡、邵阳等邻近县市的名老中医彭述而医师,1959年7月卫生部授予他二等银质奖章。

还有精研中医古典,处方严谨,用药数味,效专力宏的谭韵涛医师,治疗风湿、春温、麻疹等疾病,往往手到病除。还有名老中医肖跃渊,赵鲁儒,贺述奇,成海澜,刘济康,西医名医王茂松等。

2、加强对青年医师的重点培养,奠定接班人。从五十年代开始,对招收的一批中医学徒,对中医基础及经典医籍和专业操作方面进行“传、帮、带、教”,造就了又一大批优秀的接班人,使医院后继有人。如全身心致力于振兴中医眼科事业的彭陶东医师,跟随刘拂刚医师学习中医眼科,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曾被当选为湘潭市—湖南省第七届和第八届人大代表。1995年被授予“湘潭市名老中医”称号。声名远扬的谭申生医师,他在48年的行医生涯中,始终以医圣张仲景“勤授古籍,博览群书”作为座右铭,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先后荣获“湖南省优秀中医工作者”,“全省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湘潭市有突出贡献的名老中医”,“湖南省名老中医”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光荣称号。优秀接班人李国成, 60年代从师名医刘拂刚、成海澜、刘济康等,从医40多年,为成千上万的病人解除了痛苦,退休后,他不被市场经济的潮流所左右,仍然坚持战斗在医院的临床岗位,为中医院的建设贡献余热。2004年11月被授予为“湖南省名老中医”光荣称号。还有中医内科医师成立新,中医眼科医师刘向群等,均为医院业务骨干。

3、引进技术人才,形成技术合力。

70年代开始,医院就有计划、有重点从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吸收大量技术人才,如程志强医师,他擅长于中西结合运用于临床,在中医急诊工作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80年代又先后引进了彭春晖、钟启凤、王玉兰、周秋兰、彭庆云等一大批中坚力量。2003年又引进毕业于了湖南省中医学院,被群众誉为“医界奇才,杏林娇子”人称“周神仙”的周起蛟医师,求医者从四面八方涌来,每天接诊不下100人,最多达到145人次。他的诊室常常是里三层外三层被患者包围着。美籍爱尔兰人麦启亮被美国国际酒店管理公司派驻长沙神龙大酒店工作,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不少大医院历经数年久治不愈,慕名而来湘乡找周医师诊治,通过他的精心治疗,大见奇效,使患者惊叹不止……。还有从娄底引进的颅脑外科医师刘兴隆、外科主任刘尽晖、骨科主任肖军德,妇产科主任肖跃,湖南省跨世纪人才眼科主任刘艾武等,是他们,撑起了中医院的蓝天,也是他们,为中医院的辉煌立下了汗马功劳。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手段,为医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合理的无断层人才结构金字塔。使医院人才队伍横向不断扩大拓展,纵向依次递进。

四、不断壮大是医院发展的战略。

倾听历史回音,品味历史真谛,我们不会忘记,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五十年的艰辛创业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凝聚了一代又一代龙城中医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历经了五个重要发展时期。

1955年——1965年,是医院奠基创业时期。一无资金,二无药品,三无用具,四无病房,五无器械,仅有13间破旧不堪的民房,仅五名工作人员,只开设了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眼科;住院部设综合病床10张。后来逐渐发展到临床科室6个,辅助科室2个,职工增至33人,并新建了一栋二层—1457.39平方米的门诊大楼,增加住院病床至80张,成立了妇产科。

1966年——1976年是医院动乱停滞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使医院领导班子处于瘫痪状态,各项医疗业务受到限制。医疗骨干刘拂刚、刘济康、成海澜、彭陶东下放农村。住院部被撤掉,仅留下门诊部几个科室。一批业务骨干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有的甚至遭到批斗。 1974年-1976年,下放的人员相继回院,医院工作逐渐得到恢复,职工新增到60人,并设立了放射科、心电图室、针灸理疗科,装备了一台50MA的X光机和配套医疗器械,在三眼井新建一栋两层住院大楼,病床也逐渐增至97张。

1977——1989年,是医院快速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医院在原有基础上无论在基础设施,还是技术力量,医疗质量上均较前有大的发展和提高。1979年购进200MAX光机一台,开展了A超检查。并在三眼井新建了一栋32户的职工宿舍,初步缓解了职工住房困难。职工增加到100人,开放病床120张,门诊诊疗近9万人次,收治住院近1000人次。1981年又新建一栋四层单面综合用楼,对住院部进行了加层改造,开设了胃镜室。1985年,开设第二门诊部,开放病床45张,由中医内科主任谭申生医师和中医眼科主任彭陶东同志二人联合举办。1986年成立了皮肤科。1989年新购进日本东芝B超机壹台,职工增至142人,年门诊增至12万人次,住院增至近2000人次。连续三年荣获湘潭地区中医工作第一名。

1989年——1998年是医院稳步前进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院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牢固树立“救死扶伤、质量第一”的观念,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的四职教育。在健康路新建一栋40户的职工宿舍, 1993年开展了脑电图、脑血流图的检查。1994年在健康路集资建房12套,基本上解决了职工的住房困难。新增设了综合外科、手术室。职工增至173人。

1998——2004年为医院再创辉煌时期。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大胆开拓、锐意进取,于2002年打通出进路,新建了一栋面积为6688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的门诊、急诊大楼。2004年投资1000万元新建了一栋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住院大楼,购进了高档螺旋CT机和500 mA数字化X光机,全自动生化仪等大型器械设备。2000年9月1日正式开通了“120”急救绿色通道。

今天的中医院——她:

环境优雅  医院座落于湘乡七一广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新建的门急诊及住院大楼设计理念先进,医疗流程合理,室内装饰宜人,配套设备齐全,服务模式便捷,实行了宾馆式服务。

科室齐全  医院设有急诊科、120科、中西内科、外科、骨伤科、眼科、妇科、儿科、耳鼻喉科、口腔科、针灸理疗科、肛肠科、皮肤泌尿科等临床科室及检验、心电、多普勒、B超、放射、CT等20多个辅助科室。

设备先进 拥有最新最先进的东软2800型全身螺旋CT机、500MA数字化X光机、日本进口B超、全自动生化仪等一系列价值1000多万元的先进设备。

技术精湛  能开展各种大、中型手术及疑难杂症的诊治,各种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

特色独具   利用中药外敷、离子导入、中药灌肠、中药膏外用。中药粉末内服、针灸、理疗、中药保健、美容等效果显著。

回首过去,岁月峥嵘,硕果累累,我们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展望未来,前程似锦,我们禁不住豪情满怀。我们将以今天作为起点,在这充满希望和竞争的21世纪,让这所名医荟萃的医院更加绚丽多彩,成为医坛科海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免费咨询专家

最少输入5个汉字

推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