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 男科 妇科 儿科 产科 传染科 肝病科 肿瘤科 皮肤科 性病科 耳鼻喉 内科 外科 口腔科 骨科 神经科 眼科 中医科

百姓导医台

医院查找
按科室 按疾病 按专科类型

福建省立医院

三甲 综合医院
10 我要评分

咨询本院专家 预约挂号

福建省立医院 中医科

    中医科建于1955年5月,当时只有一名中医师,设中医门诊,无病房.1956年聘入名中医林道铭,1957年又聘入名中医叶轩孙.1960年在西医内科病房内附设中医病床14张.有中医师11名,年门诊量91087人次,住院数55人次. 1962年中医病床相继减至4张,最后全部撤消,中医师余下8名,只开展门诊.1965年单独成立了中医病房,地点在温泉路托儿所楼上,床位30张,医护人员共有19名(其中护士7名).1970年中医病房搬迁至温泉路原儿科病房内.1972年中医病房再次撤消.1975年中医病房重新建立,设在原高干病房二楼,床位40张(内有痔疮床位10张).1978年中医病房搬入五层医疗大楼的第二层,床位40张(内有痔疮床位10张),医师15人,护士8人.1986年,中医科共有床位44张(内有痔疮床位10张),各级医师21名(副主任中医师1名,主治中医师8名,中医师8名,中医士4名),护士11名.1994年痔疮科10张床位归属中医科,中医科拥有44张床位.1992—2002年,中医科在完成本科门诊、病房工作任务情况下,响应医院的号召,解决住院难的问题.当时洋下,有170多座居民无医疗站,我科当时在洋下开设医疗点,为当地人们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年门诊量上万人次,营业额近百万,得到当地居民的好评.既取得社会效益,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医科1989年—1998年,本科主任、副主任和部分主治医师到琅歧卫生院送医送药到农村,帮助当地卫生院解决疑难病症,提高业务水平.不仅为当地的医疗水平改革推进一步,受到当地医院和党政部门的欢迎,也为本院的外向型服务打开方便之门.1993年至1998年中医科先后选送5名年轻医师到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及上海内金医院内分泌科进修学习.考取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1名.带薪委培医学硕士两名、博士研究生1名.2000 年因院内基建,中医科病房搬到医科所3楼.
  中医科历届领导班子:林朗晖主任、王忠科书记(1970-1987);林朗晖主任、程星副主任、张雪梅书记(1987-1991);程星主任、张雪梅副主任(1991-1994);张雪梅主任、吕绍光副主任(1994-2006).吕绍光主任、严晓华副主任(1997-).
  中医科历任护士长:王桂兰、陈玄庄、王榕慰、卓婉芬、高丽春.
  中医科2007年5月病房迁回院部心研所四楼,仍然保留44张床位.医师队伍有在读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4名,大学本科毕业生6名,大专生 2名,中专生2名.著名专家有:国家级名老中医林朗晖主任(已退休),国家级名老中医吕绍光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雪梅主任.在职各级医师15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2名).护士10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8名),大专文凭3人、中专文凭7人.
  中医科年门诊量约40000人次.其中吕绍光主任专科门诊每次可达80人次左右,经常是从上午七点一直坐诊到下午2点左右,深受百姓好评.
  中医科于1995年、1996年、1997年连续三年评为省立医院先进科室、先进党支部;2005年获省立医院医疗护理质量奖;2006年获省立医院病案质量奖;多次评为福建中医学院先进临床带教科室,是福建省综合性医院最具规模的中医科.
  中医科自1960年设立中医病床和1965年正式成立中医科后,几经减、撤、增的变迁,直至1975年才安定下来.原先病房收治病种为较轻的慢性病,没有完整统一的病历记录.1975年后收治病种扩展到急性胰腺炎、上消化道出血、高热等危重病例.1979年逐渐成立中医专业组.1985年正式设立中医急诊、肾、心肺、脾胃等四个专业组,床位也作了相应的划分.1979年评定职称后,各级人员较为齐全,执行三级查房、病历书写按卫生部格式统一要求,病历质量检查评比,名列医院第3-4名.
  中医科1987年中医肾病专业组程星主任与内科肾病专业舒贵阳主任合作进行中西医结治疗肾脏病的临床研究,在中医科开展肾穿操作,20年完成肾穿科研病历1400余例.由张雪梅主任,严晓华副主任主持的肾脏病专业组,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症,重症狼疮性肾炎;节段性肾小球肾炎;IGA为主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衰尿毒症及并发症的治疗,积累了经验,收到了一定效果,曾多次获得省科委,省卫生厅的先进科技成果奖.由吕绍光主任,郑姜钦副主任医师主持的内分泌专业组,开展了对甲亢,糖尿病及其合并症,不育症,不孕症,妇科病的治疗,曾获省科委,卫生厅成果奖.由伊春锦副主任主持的消化道疾病专业组,开展了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逆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由郑星宇副主任主持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病专业组,开展了对中风,冠心病,高血压,哮喘,慢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医科1984年病房配备心电图机1台,2002年增加床边心电监护机1台,2004年增加呼吸机1台.
  中医科1958年党中央号召学习中医,林道铭、叶轩孙等医师与西医合作,研究总结了许多病例.1975年以后科研工作进一步开展,如创用土木香合剂治疗急性胰腺炎;输尿管结石的总攻疗法;“837”合剂治疗痹证等,还研制应用了中药“肾炎1号”、“肾炎2号”、“灌肠1号”“温凝剂”、 “837”胶囊、“止血散”等.
  中医科林郎晖主任撰写专著《手纹与健康》,并赴香港讲学.吕绍光主任在公开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精液异常不育证208的临床分析》一文.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国际传统医药大会交流.参与五部著作(包括教材)的编写,其中参加《辨证专方内科学》一书撰写,该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人担任内分泌章节统稿、修改、定稿及其他部分章节撰写.三次申请科研项目中标,其中《益精胶囊的药学与临床研究》被列为医学阶新课题.
  中医科获奖科研:1986年《中药人工周期治疗不孕症118的临床分析》吕绍光,获福建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中药人工周期治疗不孕症118的临床分析》吕绍光,获福建省政府科技术进步三等奖;1989年吕绍光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科技成果完成者证书,1987年《精液异常不育症的血清激素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观察研究》(吕绍光、曹剑虹、郑星宇、林桐峰、夏元),获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精液异常不育症的血清激素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观察研究》(吕绍光、曹剑虹、郑星宇、林桐峰、夏元),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92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115例分析,(张雪梅、程星、舒贵阳、严晓华、林笠英),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综合征115例分析,(张雪梅、程星、舒贵阳、严晓华、林笠英),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辨证与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和疗效分析(程星、张雪梅、舒贵阳、严晓华、侯建明),获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系列研究,(严晓华、张雪梅、舒贵阳、邱志洁、蓝健姿),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中医科先后中标省卫生厅青年课题五项:2003年邱志洁: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相关肾;2004年郑姜钦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2005年李红:2型糖尿病抑郁证的中医辨证与多项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2006年骆杰伟:针刺肾俞穴对肾病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2007年蓝健姿:清肝益肾饮治疗乙肝相关肾病.
  中医科省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五项:1996年郑星宇: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活血祛痰对肺功能和免疫的影响;
  中医科严晓华:中药治疗蛋白尿为主要表现IgA肾病临床研究;1998年张雪梅:肾病综合征水肿机理的研究;2007年严晓华:中药对慢性肾炎肾小管蛋白尿的影响;2007年蓝健姿:中药对慢性肾炎尿结缔组织因子的影响;2007年骆杰伟:中医辨证与人体基因相关性研究.
  中医科严晓华主任担任2007-2009年度省卫生厅重点科研科题中医肾脏病专业学科带头人之一,主持30万元课题《延缓慢性肾衰病程进展中医药研究》的临床研究工作.全科医护人员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张雪梅主任在《中华肾脏病杂志》发表论著:中药治疗IgA肾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1959年开始举办中医学徒班,不脱产中药学习班.1970年在全院举办了二期不脱产“西学中”学习班.1971年-1979年全院举办了半脱产“西学中”班共13期,全院西医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部分护士长共100多名先后轮流参加学习.1979年后开始接受中医学院的见习生、实习生及龙岩卫校进修生.担任本院护校的中医教学.1980年及1984年举半二期一年制的中医进修班,每期学员约30名,主要对象为基层医务人员.1993 年9月开始承担福建医科大学本科班、夜大班、专升本班、成人教育班及本硕连读班《中医学》大课讲授.1993年设立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学院中医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吕绍光,科室本科以上学历、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者均为兼职教师.有福建医科大学副教授二名:吕绍光、严晓华.福建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三名:吕绍光、郑星宇、严晓华,已招收硕士研究生9名.

免费咨询专家

最少输入5个汉字

推荐专家